公司:內蒙古宏昌機械制造有限公司
(原托克托縣宏昌機械制造有限公司)
電話:0471-8510116,8515522
手機:139-4712-3441
網址:www.foreshore.cn
地址: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
工業園區復興路與電廠小油路交匯處
農業專家話三農 科技助力玉米種業發展
來源:中國農業科學院(微信號)
作者: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,李新海;中國農業大學,賴錦盛;吉林省農業科學院,路明;
河南省農業科學院,王振華;北京農林科學院,趙久然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黨中央高度重視種業發展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“要下決心把我國民族種業搞上去,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”“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,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”。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,要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。玉米是我國一大糧食作物,加快種業科技自主創新,把握玉米種業發展主動權,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。
一、種業科技進步支撐我國玉米產量連上新臺階
我國玉米總產從1949年的0.12億噸提高到2020年的2.61億噸,良種對單產貢獻率達45%以上,種業科技進步成為主要支撐力量。
基礎研究取得新進展,測序完成的自交系“Mo17”“黃早四”和“SK”成為國際玉米基因組研究的代表;闡明我國玉米種質演化規律;克隆和解析了控制株型、抗病、耐旱、品質、產量等關鍵基因。
建立育種技術體系,我國玉米育種技術先后經歷地方農家種、雜種優勢利用、單倍體和分子育種等發展階段。近年來,轉基因、基因編輯、全基因組選擇等現代生物育種技術逐漸成為重要創新手段,轉基因抗蟲耐除草劑玉米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,基因編輯技術已實現技術優化并應用于種質創新。
拓寬種質基礎,育成“黃早四”“昌7-2”“丹340”“吉846”“掖478”“鄭58”“齊319”等骨干自交系,奠定了以四平頭、旅大紅骨、蘭卡斯特、改良瑞德等類群為代表的我國玉米種質基礎。近年來,早熟矮稈、耐密抗逆、籽粒脫水快等性狀正成為原創種質的遺傳改良新方向。
選育出一批新品種,育成以“中單2號”“丹玉13”“掖單13”“農大108”“鄭單958”“浚單20”“京科968”等為代表的主栽品種,帶動了我國玉米生產5~6次品種更新換代,“鄭單958”連續17年成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。近年來,耐密抗逆宜機收品種成為育種的主導方向,推動新時代玉米生產發展。
提升良種繁育水平,玉米種子生產可基本實現從種到收的全程機械化,種子產業化加工技術水平明顯提升,生產用種90%以上可實現單粒播種,99%以上達國家標準純度二級以上;第三代分子標記技術已快速應用于種子質量監控領域;雄性不育制種技術正成為良種繁育新的研究熱點。
二、國際玉米種業科技向精準高效智能化發展
現代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使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,驅動玉米種業技術加速向精準化、高效化和智能化發展。
基礎研究成為驅動種業發展的創新動力,以生物組學為代表的前沿學科揭示了性狀形成機理;規模化挖掘性狀基因,深度解析基因功能和調控網絡成為基礎研究的主要趨勢;種質資源演變規律研究為創制突破性新種質提供基礎支撐。
前沿關鍵技術突破正推動種業進入新一輪革命,世界范圍內以“生物技術+信息化”為特征的第4次種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,基于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創制出高產糯玉米新品種并實現產業化,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已應用于耐旱育種,推動了傳統育種技術升級改造。發達國家已開始邁入生物技術+人工智能技術+大數據深度融合的“生物育種4.0”時代。
優異種質資源創新和新品種培育呈現快速精準高效智能化特征,高通量測序技術實現了玉米種質基因型的快速精準鑒定,加速了高產優質綠色種質的精準設計與創新;擁有多基因的高產優質、抗蟲耐除草劑、節水節肥品種不斷涌現,生物技術產品升級加速;全球玉米品種研發呈現以產量為核心向優質專用、抗病抗逆、資源高效、適宜機械化的多元化方向發展。
種業創新鏈一體化趨勢明顯,發達國家玉米種業創新鏈和產業鏈分工明確、配合密切,形成公益性研究機構與領軍企業商業化育種的雙輪驅動,大型跨國種業企業已形成流水線創新鏈條,具備極強的創新效率和產品持續產出能力。
三、我國玉米種業科技發展面臨的挑戰
近些年來,我國玉米科技發展勢頭強勁,部分研究已經走在了國際競爭前沿,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些短板。
育種基礎研究仍然薄弱,重要育種性狀形成的遺傳機理解析不夠深入,缺乏具有育種應用價值的新基因,基礎理論研究與育種應用銜接不夠緊密。
關鍵育種技術原創不足,基因編輯核心工具、全基因組選擇芯片制備、分子育種數據庫信息等原創技術滯后,我國尚處于從“雜交育種2.0”向“分子育種3.0”轉變的階段。
突破性新品種培育不足,耐密抗逆宜機收、優質專用、綠色高效品種選育尚不能滿足玉米生產方式轉型和多元化市場需求。
種業科技創新體系仍需完善,現有創新體系單元分散薄弱,商業化育種模式應用不充分;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整體不強,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。
四、我國玉米種業的發展對策
面對全球新一輪種業科技革命的機遇和挑戰,強化科技自主創新,要牢牢把握玉米種業創新發展主動權。
建立完善現代玉米種業科技創新體系,健全以大專院校、科研院所為主體,以玉米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與創新、基礎理論與共性技術研究為主的公益性基礎研究體系;形成以企業為主體,大規模、高通量、專業化、流水線的玉米商業化育種體系;構建產權明晰、利益合理分配、合法轉讓的成果轉化體系;確立以企業為主體、政府支持的技術創新投入體系。
強化玉米種源關鍵技術創新,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鑒定,開展優異種質形成與演化規律、性狀形成機制等基礎研究,加大優異種質原創力度,增強源頭創新基礎;集中突破基因編輯、全基因組選擇、合成生物、智能設計等前沿育種技術瓶頸,推動傳統育種技術改造升級;設計培育高產優質、多抗廣適、綠色環保和適應全程機械化的新一代玉米新品種,實現新一輪品種升級換代。
健全玉米種業發展政策,建立玉米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,切實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監管,激勵原始創新力度;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,優化種業投資環境,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功能和作用,支撐全產業鏈創新能力;統籌國際國內資源,大力培育國際化的玉米種業企業和區域性、專業型種業企業,提高玉米種業市場競爭力。